此次邀请到的是张堰镇原爱卫办主任、安全办主任、张堰南社纪念馆馆长姚昆渝老师精心设计了行走路线:张堰社区学校—大隐书局—张堰南社—白蕉纪念馆—张堰人文风情馆;带领我们边走、边看、边学,通过行走的党课为我们讲解张堰的历史文化,与我们一同走进张堰,品读古镇历史文化。
张堰,上海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早在春秋时期就已聚成村落,迄今已有千年历史。因其文化底蕴深厚、商贸交通发达,曾被誉为“浦南首镇”。张堰镇地杰人灵,人才辈出。这里孕育了近代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全国性革命文学团体南社,走出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光纤之父”高锟、近代著名画家白蕉等名人大家。
张堰社区学校
首先,我们集中到张堰社区学校,姚老师给大家整体介绍了张堰镇的情况,大家对张堰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

来到了高天梅故居实地参观,看着院内的梧桐树,仿佛此时此刻大家在和高天梅先生共同探讨《醒狮》的修订,又仿佛看到了高天梅先生和其叔父、弟弟决定创办《觉民》时的兴奋。高先生的不断努力,让我们如今可以更好的了解张堰文化,了解历史。


大隐书局


从高天梅先生故居出来,姚老师带着大家沿着小巷走到大隐书局,远远地就能看见书局简约古朴又不失庄重的外观。穿梭其中,书香、墨香、木香如影随形,简约古朴的木质桌椅、精致的茶具器皿、错落有致的盆栽花卉、中国风的小摆件随处可见,仿佛置身古代文人书房。更加提高了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得以更好的传承。
南社纪念馆

张堰镇上最有名的“南社纪念馆”,从筹建、修缮到开张、办展,也是姚老师一手操办的。他是南社后期负责人姚光的族侄,如今的南社纪念馆就是姚光的故居。对于古镇的过往他简直就是一部活字典。

在南社纪念馆门口,大家纷纷拿出手机合影留念,听姚老师述说故事。南社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进步文化团体。走进纪念馆,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内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参与社会革命及各种社会文化活动的史实,还可以欣赏典型的清末民国初年建筑风格,是本次党课中重要的一部分。
白蕉纪念馆

在前往白蕉纪念馆的路上,途径了吴梁三命坊,吴梁三命坊建于明隆庆年间的“三命坊”,为纪念广西太平知府吴梁所立,“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让大家对谦虚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北有胡同,南有里弄,走进平安巷,来到白蕉纪念馆,一入门,以铜雕形式展现出的《兰亭杂存》吸引了众多眼球,活动中,讲说员讲解了白蕉先生的生平和作品,其后欣赏了白蕉先生的书画作品,离开之前还与白蕉先生的铜像一同合影留念。

张堰人文风情馆


入门便看到令人惊叹的江南建筑,姚老师给大家讲解了牌匾上“云山楼”是因元代隐士杨竹西曾创作诗歌《不碍云山楼二首》而得名。踏进这幢江南水乡风格的复古建筑,进门即见“留溪长歌”四字,之后每一个历史故事、每一张老照片、每一幅书画作品、每一份老物件……都推动着我们与张堰的风光历史更近一分,仿佛那首“长歌”正在耳边回荡不绝。在精心营造的时空里,还原、放大历史景象与文化作品,从而客观、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张堰地区的历史文脉及风貌。

一路走来,在这个历史风貌保护区范围内,不仅有南社纪念馆、张堰人文风情馆等反映张堰水乡建筑特色的宅院府邸、祠堂等;还有张堰公园,第一楼等体现江南传统环境特色,并具有一定典型特征的景点建筑;另有花园弄等形态完整,延续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巷。这一大批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张堰镇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陈氏宅


通过沉浸式学习,启示良多,催人奋进。身临其境的讲解让党员们感受到了大家工作学习生活的历史文化古镇的魅力,使学员们在行走中、实景中学深党史、大家纷纷表示,此次党课“走-学”的学习形式生动直观,充分挖掘了身边的红色资源,调动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中,帮助大家学思践悟、入心入脑。

党史学习,不仅是思想的洗礼,更是实践的动力。大家纷纷表示,身处时代奋进浪潮,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应该胸怀“两个大局”,脚踏实地,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以党的奋斗历程、革命先辈的斗争精神砥砺初心,将理想信念与党的事业相结合,为国家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青春不老,古镇常新,地方文化是一座城市的血脉,在张堰是这片土地上我们一起感悟古镇文化魅力,传承和创新地方文化,汲取奋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