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上海市小学生爱心暑托班于7月7日—8月15日顺利举办。今年,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共开设4个爱心暑托班办班点,惠及小学生320名。
信息工程学院24数媒专升本2班韩烨星、24数媒本科5班邵佳慧、24数媒本科3班顾龚佑、24数媒1班钟佳玲4位同学全程参与东明路街道小学生爱心暑托班志愿服务,用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引导和帮助小学生度过一个安全、欢乐、有意义的假期。

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和青年志愿者,韩烨星同学第五次参与上海市小学生爱心暑(寒)托班志愿服务工作,他主动从“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思想自觉转变成“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现实表现,把矢志不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服务暑托班的实际行动。

作为志愿者临时团支部书记,他起草完善带班人员分班安排和各班级带班人员分工安排,牵头开展学员家长会、带班人员开班动员培训会、开班仪式等重要活动,统筹安排学员上下学、课间休息、午间休息、活动期间的志愿者陪伴工作。

在办班期间,他与团队成员共同努力、相向而行,竭心尽力、全力以赴,努力办好了一场“团队齐心、孩子开心、老师舒心、家长安心、组织放心”的暑托班,不负组织期待、不负团队信任,让爱心暑托班320位小朋友们度过一场充实、安全、温暖的假期生活。

于他而言,参与暑托班志愿服务是一次生动的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活动,让他在火热的实践中锻炼才干、服务社会,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创造属于自己和这座城市双向奔赴的青春成长故事,成为上海在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生动写照。这段宝贵的服务经历已然成为他人生中难以复制、难以忘怀的精神财富,也必将成为他今后矢志奋斗的不竭动力。

在东明路街道小学生爱心暑托班志愿服务中,邵佳慧同学以镜头为笔、以实践为墨,在记录孩子们成长的同时,也书写了属于自己的青春答卷。

每天,她会穿梭在各个课堂,用相机记录孩子们认真听讲的专注神情、与同学互动的欢乐瞬间,组织孩子们与自己的手工作品合影,用照片为每个孩子留下独一无二的暑期记忆。

她还利用自己的毛笔特长,为孩子们开设了特色活动——DIY冰箱贴制作。她从握笔姿势、基本笔画教起,引导孩子们在小小的冰箱贴上书写简单的汉字或绘制简笔画。

在办班期间,作为辅助管理岗位志愿者,她还全过程参与暑托班的筹备、收尾、总结等工作,从开展学员家长会、整理报名材料,到筛选整理暑期活动照片、编排志愿者舞蹈节目,再到核对工作台账、总结暑托班工作,每一个环节她都认真对待。

这段暑托班的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奉献”二字的重量。用镜头记录时,她学会了观察与共情;站在讲台上教学时,她收获了责任与成长;参与筹备工作时,她懂得了协作与担当。未来,她会带着这份温暖与感悟,继续参与志愿服务,用实际行动传递爱心,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



在暑托班,面对2个班次80位活泼好动的孩子,顾龚佑同学用耐心与包容和他们相处。在服务过程中,顾龚佑会帮助老师搬运教学物资,课间休息时提醒孩子们不要奔跑打闹,面对孩子们的求助,也会耐心帮助,协助老师完成教学任务。期间也遇到不少挑战,比如协调孩子们的矛盾、应对突发状况,他能够妥善地处理矛盾并安抚孩子的情绪,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志愿服务不仅是能力的锻炼,更是心灵的成长,孩子们的笑脸与进步让他坚定了用陪伴传递温暖、用行动践行担当的信念。这次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基层服务经验,也让他更加明确了回馈社会的责任。未来,他将继续秉持志愿服务精神,将这份温暖与热忱传递给更多人。


钟佳玲同学与爱心暑托班的故事,是一段充满温度与成长的双向奔赴。在东明路街道爱心暑托班志愿服务中,钟佳玲担任班级副班主任的角色,协助班主任管理课堂秩序。

每日清晨,钟佳玲与班主任一同迎接孩子们,组织早自习,开启充实的一天;她统筹协调班级的志愿者团队,确保各项辅助工作井井有条;她主动承担起志愿者与授课老师之间的沟通桥梁,保障教学环节顺畅衔接;每天活动结束后,她还会耐心梳理当日点滴,形成图文并茂的活动日志发布在家长群,让牵挂的家长们安心、放心。从午休秩序的维护到延时服务的看护,从提醒填写每日材料到参与整体活动安排,钟佳玲的身影贯穿于班级运行的每一个环节。

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与守护中,她用心记住了每个孩子的性格与喜好,赢得了他们的信任与依赖。那些课间的欢声笑语、那些悄悄分享的小秘密、那些离别时不舍的拥抱,都成为这个夏天最深刻的印记。她表示,这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趟关于责任、爱与自我价值的温暖旅程,是用专业与爱心浇灌出的美好夏天。

东明路街道团工委向学院寄来感谢信,表扬他们不仅为暑托班注入了蓬勃的青春活力,更通过言传身教在青少年心中厚植了奉献友爱、向上向善的种子,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